加入你感兴趣的群
安徽教师招聘考试交流
安徽敏试教育小编根据生物学科大纲的要求,为您整理了初中生物教案设计:自由组合定律。安徽教师资格网为您提供精彩的教案示范,更多面试资讯欢迎关注敏试教育。
【活动方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说出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遗传试验的过程及结果,描述不同性状自由组合的遗传现象。
2. 用基因控制性状遗传的观点,解释不同性状自由组合的遗传现象,用测交法对非等位基因之间的遗传关系加以论证并得出结论。
3. 概述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基本内容。
能力目标
1. 在尝试用基因观点解释两对相对性状遗传表现的过程中,接受科学方法的训练,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
2. 结合对自由组合现象的理论解释,以及根据测交试验数据进行演绎推理的过程,培养抽象思维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进一步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体会孟德尔的科学思维方式和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对不同性状出现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2.用测交法对非等位基因之间的遗传关系加以论证并得出结论
3.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内容。
教学难点:
1.对不同性状出现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2.用测交法对非等位基因之间的遗传关系加以论证并得出结论
【教学模式】
引导——探究型
【教学流程】
【教学策略】
1.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是在基因分离定律基础上的发展、深化和运用,通过以基因分离定律为基础的导入、探究、深化的方法是学生知识构建的有效手段和方法。
2.对分析问题和科学研究的方法的指导实现由“繁”到“简”的转变,使学生分析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并不断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问题导入 设疑探究
| 利用情境导入: 讲述大文豪萧伯纳和女演员的对话。 思考:多对相对性状的遗传是否遵循特定的规律?
|
思考、回答: F1 全是圆粒和黄色显性性状,F2出现性状分离,且分离比为3:1。
| 温故知新,为学习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作好铺垫。 |
一、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观察实验,提出问题)
|
设疑:如果将两对相对性状同时研究,又将遵循什么规律?引出课题。
第二节 自由组合定律 问题: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实验又是如何设计?
展示实验过程: P: 黄圆 ╳ 绿皱 ↓ F1: 黄圆 ↓ F2: 黄圆 黄皱 绿圆 绿皱 粒数: 315 101 108 32 比例: 9 3 3 1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提出问题。
尝试解释,预习思考题: 1.该实验研究几对相对性状? 显隐性如何?
指出: 亲本类型:黄圆、绿皱 重组类型:黄皱、绿圆 设问:F2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性状之间的重组现象? F2的性状分离比为什么是9:3:3:3:1呢?
让我们跟随孟德尔的脚步,一起来看一下孟德尔是如何解释分析这种现象的。 |
描述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过程及现象。
教师引导下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 1. F1表现的性状都是显性吗?
2. F2 为什么呈现9:3:3:1的性状分离比?
3. F2为什么出现新的性状表现---不同性状之间的重组现象?
师生互动,思考并作出回答: 1. 两对相对性状: 子叶的黄色与绿色; 种子的圆滑与皱缩。 根据概念推出: F1表现的性状都是显性即黄色圆粒。
2. 一对一对分别研究: F2 黄:绿=416:140≈3:1 圆:皱=423:123≈3:1
分析、发现性状组合的现象。
|
设置问题,引发思考
训练学生用专业术语描述实验过程。
由浅入深,强化基础,体验基因分离定律的适用性。
为后续用分离定律解题提供思想和方法依据。
由现象分析,发现问题,引发探究本质规律的欲望. |
【推荐资料】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安徽敏试教育
回复【面试真题】,查看更多安徽教资面试真题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