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博公众号
    扫一扫 关注微博公众号
  •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考教师

找敏试

购物车

全选

0件商品

共计:0

初中生物教案设计:细胞生活的环境

  • 微信号:17505696726
  • 作者: 管理员
  • 发布时间: 2022-05-31 23:09:11
  • 修改时间: 2022-05-31 23:09:11
  • 阅读量: 218

安徽敏试教育小编根据生物学科大纲的要求,为您整理了初中生物教案设计:细胞生活的环境安徽教师资格网为您提供精彩的教案示范,更多面试资讯欢迎关注敏试教育。

【活动方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二)过程与方法:

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物质交换的物理模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同内环境是细胞生活的环境。

【教学重点】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教学过程】

(一)问题探讨,引入课题

多媒体展示问题探讨一与问题探讨二,要求学生观察图片并小组讨论相关的三个问题,然后小组选出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并点评;再比较两个问题探讨所示情况的异同,引出“体液”的概念。

教师设疑:体内的细胞生活在体液中,是不是所有的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都一样呢?

(二)合作讨论,构建模型

结合多媒体的展示,详细讲解人体内体液的分布,强调体外腔的液体不属于体液,并重点介绍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的概念、形成及去向,指出不同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不同。

教师设疑:细胞外液各组分之间有内在联系吗?

学生推测:细胞外液各组分之间互相联系。

小组活动:共同讨论并尝试建立组织液、血浆、淋巴液之间的关系图。(用箭头和文字画出),然后请同学上台展示其绘制的关系图。并向大家介绍关系图表示的物质交换过程。

通过大家构建的模型不难看出这些液体环境是一个整体,为了跟外界的环境区分,给它命名为“内环境”,并指出细胞外液的“外”与内环境的“内”并不矛盾,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三)资料分析,比较归纳

过渡:内环境与外界环境有哪些差别?

以血浆的化学组成为例,学生分组进行资料分析,学习细胞外液的成分和理化性质。

1.细胞外液的成分

学生自学课本上的资料分析《血浆的化学组成》,并讨论1、2两题,请学生结合图1-2总结血浆的主要成分。

教师设疑:组织液、淋巴与血浆的成分有什么异同?(强调蛋白质含量的区别,教师简介原因)

师生共同总结: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

2.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

教师设疑:既然细胞外液本质上和海水很相近,那么它所具有的理化特性是不是跟海水一样呢?

学生阅读课本第5面,自学渗透压的相关内容,理解渗透压的概念、大小及维持。

教师设疑:细胞外液为什么维持着一定的渗透压?如果渗透压改变了,身体会怎么样?

利用多媒体展示红细胞在低渗溶液和高渗溶液中的变化,让学生认识到渗透压稳定意义,并结合实际,解释为什么医院里给病人输液时必须使用生理盐水。

教师提问:除了渗透压会影响细胞的结构和代谢,体内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细胞的活动?

学生讨论并总结出还有酸碱度和温度等等。

教师在讨论中必须提醒学生注意细胞外液的渗透压、酸碱度、温度不是一个绝对恒定的数值,而是在一定的范围变化。细胞只有在稳定的液体环境中才能正常的和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四)思考与讨论,构建模型

设疑:人体细胞不能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那么它们是如何获得外界环境中的养料与氧,又是如何排出代谢废物?

学习小组根据初中所学知识及多媒体的展示加以讨论,并请小组代表上台给大家讲解交换过程。

教师对于学生的讲解加以肯定和补充,并要求小组根据过程,构建构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然后展示构建成果。

总结:体内的每个活细胞都直接或间接的与外界环境联系,可见生命是个开放的系统。

最后,由于本节内容较多,较抽象,较难理解,因此教学过程中要运用图片、多媒体动画。对每个知识点要提出几个相关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再进行总结。这样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推荐资料】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安徽敏试教育

回复【面试真题】,查看更多安徽教资面试真题内容

安徽logo.jpg

上一篇:初中生物教案设计: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下一篇:初中生物教案设计: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 2020 ahminshi.com 安徽敏试教育官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17010427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