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博公众号
    扫一扫 关注微博公众号
  •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考教师

找敏试

购物车

全选

0件商品

共计:0

高中化学知识点:电负性

  • 微信号:17505696726
  • 作者: 管理员
  • 发布时间: 2022-06-07 21:23:19
  • 修改时间: 2022-06-07 21:23:19
  • 阅读量: 9249

安徽敏试教育小编根据生物学科大纲的要求,为您整理了高中化学知识点:电负性安徽教师资格网为您提供精彩的教案示范,更多面试资讯欢迎关注敏试教育。

【活动方案】

一、电负性的定义

元素相互化合时,原子中用于形成化学键的电子称为键合电子。电负性用来描述不同元素的原子对键合电子吸引力的大小。 

二、电负性的意义

电负性越大,对建和电子的吸引力越大。

三、电负性的递变规律

1.随着原子序号的递增,元素的电负性呈现周期性变化;

2.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电负性递增,同一主族,自上而下元素电负性递减。对对副族而言,同族元素的电负性也大体呈现这种变化趋势。因此,电负性大的元素集中在元素周期表的右上角,电负性小的元素集中在左下角。

3.电负性越大的非金属元素越活跃,电负性越小的金属元素越活泼。氟的电负性最大(4.0),是最容易参与反应的非金属;电负性最小的元素(0.79)铯是最活泼的金属。

4.过渡元素的电负性值无明显规律。

四、电负性的应用

(1)判断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

一般认为,电负性大于1.8的是非金属元素,小于1.8的是金属元素,在1.8左右的元素既有金属性又有非金属性。

(2)判断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正负;

电负性数值小的元素在化合物吸引电子的能力弱,元素的化合价为正值;电负性大的元素在化合物中吸引电子的能力强,元素的化合价为负值。

(3)判断分子的极性和键型;

电负性相同的非金属元素化合形成化合物时,形成非极性共价键,其分子都是非极性分子;通常认为,电负性差值小于1.7的两种元素的原子之间形成极性共价键,相应的化合物是共价化合物;电负性差值大于1.7的两种元素化合时,形成离子键,相应的化合物为离子化合物。

(4)元素周期表中的“对角线规则”;

元素周期表中某些主族元素与右下方的主族元素电负性相近,性质相似。

(5)解释核磁共振谱分析中的化学位移;

电负性较大的原子的吸电子诱导效应会使化学位移移向低场。



【推荐资料】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安徽敏试教育

回复【面试真题】,查看更多安徽教资面试真题内容

安徽logo.jpg

上一篇:高中化学知识点:氧化物

下一篇:高中化学知识点: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

© 2020 ahminshi.com 安徽敏试教育官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17010427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