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你感兴趣的群
安徽教师招聘考试交流
教案是课堂教学的蓝图,是教师对一节课的整体设想。创造性的教学设计,严谨、科学的教学策略将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们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以下为安徽敏试教育小编为您整理的教案:初中生物教案《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安徽教师资格网为您提供精彩的教案示范,更多面试资讯欢迎关注敏试教育。
【活动方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2.尝试收集和处理数据的多种方法。
能力目标:
1.通过资料分析活动,培养学生分析资料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的开展,训练学生的测量方法,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数据的能力。
3.通过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形成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是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生物适应环境的普遍性。
二、教学重点
1.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2.培养学生分析资料的能力以及科学探究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
1.形成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与生活环境相的观点。
2.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数据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引言
复习:
1.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有哪些?
2.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是怎样的?
3、实验探究时,为保证实验结论的可靠性,需设计怎样的实验?为减少实验误差,应设计怎样的实验?
引入:
在自然环境中,各种因素影响着生物,生物在生存发展中不断适应环境,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学生阅读教材P19图片资料。
学生分析图片和文字资料:
说出资料中每一种生物的形态结构或生活方式的特点,主要适应环境中的哪一因素,从而形成生物的形态结构或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图片一:
骆驼失水很少,是对干旱的适应。
图片二:
骆驼刺的根长得很长,可以吸收土壤深处的水分;地上部分很小,可以减少水分的散失,是对缺少水的荒漠环境的适应。
图片三:
海豹胸部的皮下脂肪很厚,具有保暖的作用,是对寒冷环境的适应。
图片四:
旗形树的树冠呈旗帜的形状,是对大风环境的适应。
教师归纳:
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各种生物的形态结构或生活方式各具特点,这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相适应。
学生举相似的例子进行交流:
教师归纳: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
(三)、实验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生物对环境是否有影响?
学生实验: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学生阅读P20教材提供的相关资料。
学生思考教材提出的六个问题,并交流:
问题1:
只测量草地的空气湿度,能否说明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测量裸地、草地、灌丛中的湿度,能说明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吗?
实验的问题是什么?
问题2:
预测实验的结果可能是怎样的?即:裸地、草地、灌丛中湿度会有什么不同?
请学生作出假设。
问题3:
根据提出的问题以及假设,请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说出实验变量是什么?对照组是谁?
问题4:
学生阅读材料3、4,简要说明测量时应注意的事项。如:干湿计不能放在有水的地方;在灌丛中,干湿计不能平放在地上,以避免出现误差。
为进一步减少误差,还需要做什么?(设计重复组,求平均值。)
学生活动:
为了更好地记录实验数据,需要设计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请学生上黑板设计表格,并请同学补充完善。
实验安排:
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分组完成数据的采集,并填入自己设计的表格。
学生分析:
学生阅读材料5,分析对数据进行不同的处理,会得出相应的结论。
如:如何处理,得出一天之中,空气湿度的变化情况?
如:如何处理,可以得出,植物会影响空气湿度?
学会对实验进行反思:
比较实验结论与假设之间的情况,反思实验中可能存在的误差。
(四)、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教师归纳:
通过实验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说明生物对环境是有影响。
学生阅读教材提供的图片及文字资料,并分析:
如:蚯蚓是如何影响环境的?
如:沙漠如何能变成绿洲?
教师总结: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知道生物可以影响环境。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的,只是生物在影响环境之前,还存在一个适应环境的问题。
(五)、课堂总结
1.完成技能训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技能训练
学生观察教材P22图片,并分析:
就兔和猫的双眼在头部的位置不同,你能提出怎样的问题,并作出相应的假设。
学生练习。
2.课堂集体完成课后练习题。
(六)、课后反思
【推荐资料】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安徽敏试教育
回复【面试真题】,查看更多安徽教资面试真题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