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你感兴趣的群
安徽教师招聘考试交流
教案是课堂教学的蓝图,是教师对一节课的整体设想。创造性的教学设计,严谨、科学的教学策略将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们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以下为安徽敏试教育小编为您整理的教案:高中数学教案《三角函数的周期性》。安徽教师资格网为您提供精彩的教案示范,更多面试资讯欢迎关注敏试教育。
【活动方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周期函数的概念。
2.会判断一些简单的、常见的函数的周期性,并会求一些简单三角函数的周期。
(二)过程与方法
1.组织学生从生活实际问题出发逐步抽象出函数周期性的定义,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归纳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最小正周期,运用三角函数的性质去解决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数学来源与生活的思维方式,体会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过程,理解未知转化为已知的数学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周期函数的定义和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的周期性。
(二)教学难点
周期函数的概念
三、教学方法
图示法、创设情境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每年都有春、夏、秋、冬,每星期都是从星期一到星期日,地球每天都绕着太阳自转,公共汽车沿着固定线路一趟又一趟地往返……这一些都给我们循环、重复的感觉,可以用“周而复始”来描述,这就叫周期现象。
(二)教学演示:P点的圆周运动
如图,点P自点A起,绕圆周按逆时针方向进行匀速运动。点P的运动轨迹是:
A-B-C-D-A-B-C-D-A-B-C-D-A-B ……
显然点P的运动是周期运动。
设圆的半径为2,每4分钟运动一周。设P到A的距离为y,运动时间为t,则y是t的函数,记为 y=f(t)。
则f(0)=f(4)=f(8)=f(12)= ……=0,(位置在A点)
f(2)=f(6)=f(10)=f(14)= ……=4,(位置在C点)
一般地,点P运行t分钟到达的位置与运行(t+4)分钟到达的位置相同,由此能得到这样的数学表达式:f(t+4)=f(t)
提问:f(t+8)、f(t+12)与f(t)有什么关系?说明它们的实际意义。
总结:f(t+8)=f(t)、f(t+12)=f(t),运行时间不等,但最终位置相同。
可以用描点法画出这个函数的图象(如图)
它的特征是:在区间(0,4)(4,8)(8,12) …内重复,这样的函数称为周期函数。
(三)建构教学
一般地,对于函数f(x),对定义域内的每一个x的值,每增加或减少一个不为零的定值T,函数值就重复出现,这个函数就叫做周期函数,即f(x+T)=f(x)。
1.周期函数及周期的定义
周期函数定义如下:一般地,对于函数f(x),如果存在一个非零的常数T,使得定义域内的每一个x值,都满足f(x+T)=f(x),那么函数f(x)就叫做周期函数,非零常数T叫做这个函数的周期。
2.最小正周期的概念。
对于一个函数f(x),如果它所有的周期中存在一个最小的正数,那么这个最小正数叫f(x)的最小正周期。
注意:不加特殊说明,涉及的周期都是最小正周期。
3.三角函数的周期
思考:正弦函数y=sinx是周期函数吗?即能否找到非零常数T,使sin(T+x)= sinx成立?
sin(2π+x)=sinx,sin(4π+x)=sinx,根据周期函数定义判断它是周期函数,又根据周期的规定,它的周期T=2π(最小正值)
用几何画板展示周期函数y=sinx的图象,使学生感知其特征。
讨论:余弦函数y=cosx和正切函数y=tanx也是周期函数,并找出它们的周期。
总结:周期分别是2π、π
【推荐资料】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安徽敏试教育
回复【面试真题】,查看更多安徽教资面试真题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