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博公众号
    扫一扫 关注微博公众号
  •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考教师

找敏试

购物车

全选

0件商品

共计:0

高中数学教案《面积和面积单位》

  • 微信号:17505696726
  • 作者: 管理员
  • 发布时间: 2022-05-13 13:18:02
  • 修改时间: 2022-05-13 13:18:02
  • 阅读量: 317

教案是课堂教学的蓝图,是教师对一节课的整体设想。创造性的教学设计,严谨、科学的教学策略将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们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以下为安徽敏试教育小编为您整理的教案:高中数学教案《面积和面积单位安徽教师资格网为您提供精彩的教案示范,更多面试资讯欢迎关注敏试教育。

【活动方案】

一、教材分析

“面积和面积单位”是在学生初步认识周长的基础上进行的,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由“线到面”提供了思维基础。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面积概念,教材在编写上非常重视展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注重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观操作和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教材按照先认识面积,然后归纳面积的概念,再认识常用的面积来展开的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指一指,看一看,比一比等体验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米、形成正确的表象,并会应用这些常用的面积单位。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估测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建立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积单位的建立规则。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并建立正确表象。 

难点: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四、教学方法

1.教法:

活动教学法:即以直观体验活动为主线,结合生活实例,创设数学情景,提出数学问题。  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学习,建立正确的表象,掌握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它遵循着从生活到数学、从具体到抽象的教学原则。 

直观演示、动手操作法: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提供直观是认知的起点。教学中,我注重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在运用学具、直观操作、合作探究中学习,真真实实的感受,实实在在的体验。

2.学法:

自学辅导法:面积单位的制定不需要探究,教学中我会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学。通过自学,学生能迅速了解面积单位的含义,建立正确的表象,对形成常用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初步感知 

1、出示两把不同的尺子,比一比有什么不同?从而提炼出比的结果:长短不同,大小不同 。

2、你们所比的长短指尺子的什么?(长度)大小指的什么?(尺子的面) 

3、引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有关物体表面的知识(板书课题) 。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来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自然体验由“线”到“面”的空间飞跃。 

(二)探索面积的含义 

1、认识物体的面积 

(1)观察身边的很多物提,比如黑板、红旗、桌椅、书本等,让学生指出他们的表面在哪? 

(2)让学生比较这些物体的表面哪个大一些?哪个小一些呢? 

指出:物体便面的大小就是他们的面积。(板书) 

2、认识封闭图形的面积 

1)课件出示各种规则及不规则封闭图形,让学生说出什么是封闭图形。

2)比较封闭图形的大小。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比的过程,归纳出观察、重叠等数学方法,使学生认识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他们的面积。 

3、归纳面积的概念: 

通过对物体表面大小的认识和封闭图形大小的认识,让学生自己归纳出面积的概念。 

(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1、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1)课件出示:两个面积接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比出哪块面积小一些?为什么?学生经过观察、重叠无法直接比较,激发认识冲突,怎么办? 

(2)提供学具(长方形、圆片、正方形、三角形),动手拼摆,合作探究。 

(3)提出操作要求:

a、同桌二人各选一个长方形,然后任选一种图片,在长方形上拼摆。

b、遇到困难,可在小组内寻求帮助。 

(4)学生操作。因提供的每种图片均不够摆满整个图形,操作中比然出现矛盾:图片不够怎么办?在这里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a、小组内合作使用图片,把长方形摆满。 

b、先用图片摆出长方形的宽,再摆出长,计算几个几。 

(5)汇报:选择的图形不同,拼摆的结果也不相同;长方形长宽不同,不方便;圆片有缝隙,不准确;正方形和三角形能测量出结果,比较起来,正方形最合适。 

(6)小结: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最合适。 

设计意图:激发认知冲突后,我提供学具,引导操作、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经历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用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的过程。 

2、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1)要求自学第73、74页的内容并思考下面问题: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②边长是多少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③要求:把重要的语句用笔勾画出来。 

(2)检查自学情况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板书: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②拿一拿:从学具中分别拿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出示面积单位教具) 

③画一画:在草稿本上画一个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你能画出1平方米吗? 

④找一找: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⑤试一试:1平方米的土地上能站多少个同学? 

设计意图:面积单位的指定不需要学生的探究。这一环节的教学,我采用自学辅导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进而在汇报、拿、画、找、试等活动中,充分感知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并和身边的某个面建立联系,从而起到帮助表象记忆的作用。 

(四)结合实践,综合运用 

1、第74页“做一做”第1题。 

2、第76页第2题。说一说测量邮票、课桌面、黑板和操场的面积,分别选用什么面积单位比较合适? 

3、估计:教室的面积大约有多少平方米?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我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在估、测、说中进一步巩固面积和面积单位的认识,并结合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爱国和环保教育,从而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五)回顾全课,小结延伸: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关于面积和面积单位你还想知道什么? 

设计意图:面积和面积单位是概念课教学。全课小结时,我采用总结式,在回顾所学知识的同时,也使学生对这节课有完整的认识,并加以延伸。 

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是空间形式“由线到面”的一次飞跃。学好本课,不仅是学习面积计算的基础,更是小学阶段几何教学的基础知识。学生学习了本部分的内容为四年级学习平行四边形与梯形、三角形和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的内容打下了基础。



【推荐资料】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安徽敏试教育

回复【面试真题】,查看更多安徽教资面试真题内容

安徽logo.jpg

上一篇:高中数学教案《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下一篇:高中数学教案《二元一次方程组》

© 2020 ahminshi.com 安徽敏试教育官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17010427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