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博公众号
    扫一扫 关注微博公众号
  •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考教师

找敏试

购物车

全选

0件商品

共计:0

高中数学教案《千米的认识》

  • 微信号:17505696726
  • 作者: 管理员
  • 发布时间: 2022-05-13 13:22:16
  • 修改时间: 2022-05-13 13:22:16
  • 阅读量: 533

教案是课堂教学的蓝图,是教师对一节课的整体设想。创造性的教学设计,严谨、科学的教学策略将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们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以下为安徽敏试教育小编为您整理的教案:高中数学教案《千米的认识安徽教师资格网为您提供精彩的教案示范,更多面试资讯欢迎关注敏试教育。

【活动方案】

一、教材分析

《千米的认识》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学生在学习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并且初步了解了这些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使学生认识千米(公里),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表象,并学会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

(二)能力目标:利用迁移的规律,体验探索千米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学会估算和分析问题。 

(三)情感目标:感受千米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千米”在生活中的作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和1米的关系。

(二)难点:掌握千米与米的换算关系。

四、教学方法

(一)教法:学生已经学习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但要建立1千米这么大的一个长度观由于念,还存在一定的难度,而对千米认识不深入,因此本节课采用了观察法、实验法及尝试练习法,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 

(二)学法:在分组讨论时,指导学生学会观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学会合作与讨论;在认识千米是,指导他们学会自学与总结。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到现在为止,我们都学过哪几个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请大家比画比画,这些长度单位大概分别有多长呢?

想一想,她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同学们学得真棒!今天我们还要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出示课题——千米的认识)

(通过回顾,唤起学生对已有的长度单位的有关知识和经验的总结,有利于学生千米长度观念的建立。)

(二)自主探究

1.温故知新

我们认识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新课先知

(1)计量比较长的路程,通常用( )作单位,用字母( )表示,它也叫( )。

(2)认识千米,感知1千米的长度。 运动场的跑到通常1圈是400米,半圈是( )米,2圈是( )米,2圈半是(  )米。1000米用较大的单位表示是( )。因此,1千米=( )。

米和千米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 )。

(3)如果学校操场跑道1圈长200米,那么( )圈正好是1千米。 

(4)用卷尺量出100米的距离,看看它有多长。

( )个100米的长度是1千米;

( )个500米是1千米;

5个200米是( )千米。 

(5)两根电线杆之间的距离是50米,( )个这样的长度是1千

(6)一个游泳池的长度是100米,( )个游泳池的长度是1千米。

(借助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出千米,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合作交流

1.组长检查导学案完成情况,并组织小组交流疑问。

2.教师巡视,参与小组交流,并及时提示点拨。

(使学生加深对千米概念的理解)

(四)展示激励

1.小组选代表发言,其他小组成员补。

2.全班学生对小组发言情况进行补充,并作出一些评价。

(五)当堂检测

1.填一填。

(1)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 )、( )、( )、( )、( )。

(2)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 )作单位。

(3)千米是比米——(填大或小)的长度单位。 

2.辨一辨。

(1)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 )

(2)50千米和5000米同样长。( )

(3)1千米又叫1公里。( )

3.算一算。

2000米=( )千米 4千米=( )米

1千米—600米=( )米 1千米+500米=( )米

1公里=( )千米 6千米=( )米 

(使学生进一步解掌握千米和米的换算关系。)

(六)拓展练习 

学校运动会1千米的跑步比赛中,第一名到达终点时,最后一名离终点还有100米,最后一名此时跑完了多少米?

(七)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到了哪些知识?



【推荐资料】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安徽敏试教育

回复【面试真题】,查看更多安徽教资面试真题内容

安徽logo.jpg

上一篇:小学数学教案《分数的初步认识》

下一篇:高中数学教案《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 2020 ahminshi.com 安徽敏试教育官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17010427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