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博公众号
    扫一扫 关注微博公众号
  •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考教师

找敏试

购物车

全选

0件商品

共计:0

初中生物教案设计:光合作用的发现

  • 微信号:17505696726
  • 作者: 管理员
  • 发布时间: 2022-06-04 23:14:41
  • 修改时间: 2022-06-04 23:14:41
  • 阅读量: 477

安徽敏试教育小编根据生物学科大纲的要求,为您整理了初中生物教案设计:光合作用的发现安徽教师资格网为您提供精彩的教案示范,更多面试资讯欢迎关注敏试教育。

【活动方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呈现的是科学史教育,是对众多科学家关于光合作用探究过程的简介。但同时,教材介绍的经典实验还蕴含着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好素材。因此,对本节教材的再加工和深度开发,可以为高三实验设计的教学奠定基础,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精神,突出了生物学科重视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的学科特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大纲要求,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研究经典实验,从而认识人类探索光合作用的历程;了解经典实验的方法及结论;能说出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场所、条件等。

(二)过程与方法: 体验前人设计实验的技能和思维方式;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初步学会合作交流、建立模型、控制实验条件、设置对照等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科学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激

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培养学生敢于大胆质疑,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探究光合作用原料、产物、场所、条件的方法;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难点:光合作用发现过程中经典实验的原理和方法;运用原理设计简单实验。

四、教法学法

(一)教法:课堂教学应该尽可能让学生多动脑想、动手做、动眼看、动嘴说,让学生亲自去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参与课堂问题解决的习惯。所以本节课采用了“过程式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设疑质疑,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并得出结论,使学生在积极参与的基础上强化科学思维,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二)学法:

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学习成功的必要条件,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进行指导,使其学会学习。结合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指导学生主要采用以下学习方法:

1.自学法

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学生进行有目的、有侧重地阅读教材,自主获取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归纳法

引导学生对相关素材进行观察、对比、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完善化。

3.讨论法

创设课堂论坛,使学生具有展示自我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同时,在讨论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习惯。

五、教学过程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知识为载体,思维为主线,能力为目标,我设计了如下四个教学环节:

(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初中已经学习过,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水和二氧化碳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的过程”。这看似简单的结论其实是许多科学家长期不懈探索的结晶。在探究光合作用的道路上,科学家们是如何做的呢?他们的巧妙做法对我们有何启发呢?今天我们就循着科学家探究光合作用的足迹,学习科学设计实验的方法,并初步揭示光合作用的奥秘。

(二)高屋建瓴,讲授新课

首先向学生展示本节课的主题思路——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设计实验

结果分析

得出结论

用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统领本节课的教学,将教材介绍的经典实验置于这个科学探究过程的共同模式中,使学生通过对经典实验的学习和分析,初步建立科学探究的能力。

探究一:探究植物对空气的影响——普里斯特利的实验

提出问题

得出结论

结果分析

作出假设

设计实验

植物可以影响空气成分吗?

植物可以影响空气成分。

植物能产生动物呼吸和蜡烛燃烧所需要的气体。

植物可以更新空气(后来的研究表明“更新”的实质是吸收C02释放O2)。

1.在光照充足的地方将小鼠和点燃的蜡烛分别放在一个密闭的玻璃罩中,不久小鼠死亡,蜡烛也熄灭。

2.在光照充足的地方将小鼠和点燃的蜡烛分别放在有绿色植物的密闭玻璃罩中,则小鼠不易死亡,蜡烛也不易熄灭。

普利斯特利的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问题:氧气是植物在什么条件下、在哪种结构中形成的呢?

探究二:探究绿色植物释放氧气条件和场所——恩格尔曼的实验

提出问题

得出结论

结果分析

作出假设

设计实验

黑暗中

明暗对照

光束对照

1.好氧型细菌在黑暗中是均匀分布的;在光照下分布在被光照射到的叶绿体的部位

2.好氧型细菌分布在被极细光束照射到的叶绿体部位

光照下

植物释放氧气的条件和场所分别是什么?

氧气是植物在光照条件下由植物的叶绿体形成释放的。

绿色植物产生氧气需要光照条件,反应场所是叶绿体。

提出问题: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中的氧是来源于反应原料中的水还是二氧化碳呢?

探究三:探究光合作用释放氧的来源——鲁宾和卡门的实验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是来自于水还是二氧化碳?

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是来自于水(或者是二氧化碳)。

得出结论

结果分析

设计实验

A.气体无放射性,B.气体具有放射性;而且等体积二者的质量比为8:9 。

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来自于水,而不是来自于二氧化碳。

以上三个实验向学生展示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学生应该能形成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在此基础上,给学生提出自主探究的问题——以萨克斯实验为素材,让学生按照以上讲述的思路,探究光合作用的其它产物。

课堂探究:光合作用的其他产物------萨克斯实验

根据所给材料,按照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即: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结果分析→得出结论的思路,设计实验证明“淀粉是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

实验材料:天竺葵、暗箱、烧杯、酒精灯、铁架台、 

黑纸片、蒸馏水、酒精溶液、碘液等

实验步骤:

结果预测及分析:

解析:本实验的学习是以探究式实验题型的形式出现,同学们借鉴上面几个实验的方

法和原理,通过分组讨论,不难得出相应现象、结果和结论,然后师生再共同总结归纳。这里要强调实验步骤设计的因果关系和需要注意的实验细节,以及实验原则的应用。

实验步骤分析:

① 对正常植株暗处理

消耗原有营养物质

② 叶片一半曝光一半遮光 

体现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

③ 光下再培养一段时间

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

④ 酒精加热脱色 

防止绿色对实验现象的干扰

⑤ 用碘液处理脱色后的叶片

原理:碘遇淀粉变蓝色

⑥ 观察叶片颜色变化 

萨克斯的实验归纳总结: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设计实验

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除氧之外还有什么?

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还有淀粉。 

碘液处理

酒精脱色

得出结论

结果分析

曝光一侧的叶片经过碘液处理后变成蓝色,而遮光一侧的叶片经过碘液处理后不变蓝。

植物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

(三)梳理归纳,简要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总结出了科学家进行实验探究的一般方法和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结果分析→得出结论→再提出问题→……

结合教材中的四个经典实验我们探究得知: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条件是光能;产物有淀粉和氧气;而且知道氧气中的氧全部来自于反应物水.

(四)反馈练习,作业延伸

1.如图某植物经过暗处理后,其上的叶片再由光照射一段时间,然后脱色并用碘处理,结果有锡箔覆盖的位置不变蓝,而不被锡箔覆盖的部位呈蓝色.该实验证明( )

①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②光合作用需要光  ③光合作用需要叶绿体 

④光合作用放出氧  ⑤光合作用合成淀粉

A.①②   B.③⑤   C.②⑤   D.①③

2.如图甲是绿色植物在有光照条件下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的装置图;乙、丙和丁是另外三个实验装置图.则验证绿色植物是否在有光照条件下释放出氧气的对照实验装置图和验证在有光照条件下是否由绿色植物释放出氧气的对照装置图依次是( )

A、乙和丁   B、乙和丙   C、丙和乙    D、丙和丁

3.设计实验证明“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实验材料:天竺葵、暗箱、烧杯、酒精灯、铁架台、

NaOH溶液、蒸馏水、酒精、碘液等

实验步骤:

结果预测及分析:

此题的用意在于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实验设计的基本思路,掌握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其学以致用意识。

六、板书提纲



【推荐资料】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安徽敏试教育

回复【面试真题】,查看更多安徽教资面试真题内容

安徽logo.jpg

上一篇:初中生物教案设计:植物细胞

下一篇:初中生物教案设计:生物圈

© 2020 ahminshi.com 安徽敏试教育官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17010427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