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你感兴趣的群
安徽教师招聘考试交流
安徽敏试教育小编根据生物学科大纲的要求,为您整理了初中化学教案:微粒构成。安徽教师资格网为您提供精彩的教案示范,更多面试资讯欢迎关注敏试教育。
【活动方案】
一、学情分析
在本复习课之前,在学生头脑中已经具备一系列的有关分子、原子、离子的微粒观念,但是缺乏系统性、完整性,大多数学生对宏观现象的微观认识还没有形成体系,经常是出现“就题论题”的现象,每每遇到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习题,总是有些困惑和迷茫,总感觉到微观的知识太抽象了,还没有初步形成宏观物质与微观构成相联系的特征思维方式。
二、教学目标
(一)学习目标: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离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初步形成物质微粒观,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生活中某些常见的现象。
2.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间的联系、区别和共同特点,认识原子的构成,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二)过程目标:
1.能用化学学科的特征思维方式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形成物质变化观。
(三)情感目标:
1.能形成物质的组成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物质性质反映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的理念;
2.认识到物质的性质和变化都是由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的结构和变化引起的。
三、教学重点
让学生形成物质构成的微粒观,形成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化学学科特征思维方式,理解变化的实质。
四、教学难点
让学生认识到物质的性质和变化都是由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的结构和变化引起的,形成物质的微观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反映物质的结构,性质决定用途等理念。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你喜欢大海吗?海水里都有哪些物质?假如你变为一条小鱼,畅游在大海中,带着化学学科特制的“眼镜”,从你的身边你看到了什么?其实世界上所有的物质都是有许许多多肉眼观察不到的微观粒子构成,这节课就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进入微观世界,一起来领略微粒构成物质的奥秘------微粒构成物质。
(二)构建网络,认识物质的构成
1.教师: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有哪些? 物质与构成物质的这些微粒之间及微粒与微粒之间有怎样的关系?请同学们以网络图的形式进行说明。
2.学生:学生构建网络,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再进行班级展示交流。
(三)物质的结构与物质的性质
1.教师提问:
①同样是由氧元素组成的物质-----氧气和臭氧,为什么二者具有的化学性质不同?
②同样是金属,为什么镁和铝在同浓度的稀盐酸中反应速率不同?
③同样是紫色的石蕊试液,为什么在酸溶液和碱溶液中会产生不同的现象?而在不同的酸溶液中为什么会产生同样的现象?
2.学生思考:
通过比较,你发现了什么?物质的结构和性质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3.总结提升:
物质的组成和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又能反映物质的组成和结构,而性质决定用途,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改变组成结构改变性质,改造物质,使其更好的为我们人类社会服务,进而体现化学的社会价值。
(四)总结提升
1.总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元素和原子的种类并没有发生改变,原子的数目也不发生改变,变化的是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及结合方式发生改变,进而形成新的粒子。
2.拓展:化学与生活
生活中人们为了短时间让燃料燃烧更充分,释放能量更多,经常采用哪些方法?你能从微观的角度加以解释吗?由此,可以采取哪些措施防止矿井中爆炸事故的发生?
(五)布置作业
1.见学案
2.搜集利用有关分子发现史、原子结构的科学史实
六、评价设计
包括过程性评价,以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为基本课堂模式,互相评价,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小组交流进行自我和相互评价,也有形成性评价,并运用课堂检测和自查表引导学生对照学习目标完成自我评价。
【推荐资料】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安徽敏试教育
回复【面试真题】,查看更多安徽教资面试真题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