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博公众号
    扫一扫 关注微博公众号
  •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考教师

找敏试

购物车

全选

0件商品

共计:0

安徽教师招聘考试模拟题《社会心理与行为》-敏试教育

  • 微信号:17505696726
  • 作者: 管理员
  • 发布时间: 2020-04-30 10:17:25
  • 修改时间: 2020-04-30 10:23:48
  • 阅读量: 2106

社会心理学所研究的是社会心理现象,是关注于整个社会的心理变化;而社会行为学是关注于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变化。对于社会心理与行为的了解,有助于教师更好的开展教学的教育安徽敏试教育从自己整理的安徽教师招聘考试模拟题试题题库中精心挑选了:安徽教师招聘考试模拟题《社会心理与行为》与大家分享,赶快测试一下把。也可以分享给你的小伙伴们,大家一起讨论哦。安徽敏试教育衷心祝愿大家能够取得理想的成绩,早日考取到心仪的职位。

填空题

1、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是由_____提出的。 

A: 霍曼斯

B: 舒茨

C: 克鲁特

D: 阿希

2、在升国旗、奏国歌时,心中的爱国之情就油然而生,这是态度的_____成分。 

A: 认知

B: 情感

C: 意志

D: 行为倾向

3、在社会心理学中,由于第一印象形成所导致的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_____ 

A: 近因效应

B: 首因效应

C: 社会过滤效应

D: 最近效应

4、在对系列呈现学习材料进行自由回忆时,最后呈现的材料遗忘少。这种现象称为_____。 

A: 首因效应

B: 投射效应

C: 晕轮效应

D: 近因效应

5、态度是个人指向一定对象,有一定的观念基础的评价性持久反应倾向,它有三种成分构成,下列四项中哪一项不属于这三种成分_____。 

A: 认知

B: 情感

C: 价值观

D: 行为

6、某生学习成绩较差,却经常在同学面前炫耀自己的父亲是××级干部,以求得心理满足。这是采用了_____这种心理防御方式的表现。 

A: 升华

B: 补偿

C: 退行

D: 转移

7、"北方人比较豪爽、耿直,南方人比较精明、感悟细腻"这种区分是_____ 

A: 首因效应

B: 近因效应

C: 晕轮效应

D: 刻板效应

8、人们在社会生活过程中,在情感基础上形成的心理上的相互关系是_____。 

A: 人际吸引

B: 人际沟通

C: 人际关系

D: 人际交往

9、两位同学一起上学、一起玩,关系较好,主要是由于_____ 

A: 交往的频率高

B: 态度相似

C: 个性互补

D: 外貌吸引

10、我们总是倾向于认为美国人热情,中国人内敛,德国人纪律性强,这种现象称为_____。 

A: 首因效应

B: 晕轮效应

C: 投射效应

D: 刻板印象

11、苏东坡与佛印开玩笑说:"我看见你是一堆狗屎。"而佛印则微笑着说:"我看你是一尊金佛。"后来,苏东坡对妹妹提起此事,苏小妹说:"佛家说'佛心自现',你看别人是什么,就表示你看自己是什么。"这个故事反映的是心理学中的_____。 

A: 近因效应

B: 投射效应

C: 晕轮效应

D: 刻板印象

12、皮格马利翁效应体现了教师的_____对学生的影响。 

A: 知识

B: 引导

C: 期望

D: 能力

13、与"口服心服""口服心不服"两种心理现象相对应的是_____。 

A: 真从众 不从众

B: 真从众 权宜从 众

C: 权宜从众 不从众

D: 权宜从众 从众

14、关于从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 

A: 个体自我评价越高,他的从众行为越多

B: 如果情境很明确,判断事物的客观标准很清晰,那么从众行为会增加

C: 群体成员的一致性越高,个体越容易产生从众行为

D: 群体规模与其成员的从众性呈线性关系

15、学生因为教师和蔼可亲、知识广博而喜欢其所教课程。这主要体现了人际交往中的_____ 

A: 晕轮效应

B: 近因效应

C: 首因效应

D: 定型效应

16、当一个人的外表具有魅力时,其他一些外表之外的特征往往也被肯定,这是_____。 

A: 投射效应

B: 晕轮效应

C: 中心品质

D: 刻板印象

17、监考老师在考生身边来回走动会影响其水平的发挥,这种现象是_____。 

A: 社会助长

B: 社会干扰

C: 社会惰化

D: 社会促进

19、小学生在同辈群体中,交益友会越变越好,交损友会越变越坏,这提醒教师要注意小学生的_____。 

A: 同伴交往

B: 师生交往

C: 亲子交往

D: 家长交往

20、在人际交往中,最近的印象对人的评价起着重要作用。这属于人际印象形成中心理效应的_____ 

A: 正性偏差

B: 近因效应

C: 第一印象

D: 定势效应

21、在非正式群体的人际关系中起主导作用的心理成分是_____。 

A: 认识成分

B: 情感成分

C: 行为成分

D: 成熟成分

22、"眼不见,心不烦",掩耳盗铃等都是社会态度_____的表现。 

A: 压抑

B: 投射作用

C: 否认作用

D: 升华

23、一般认为女生心细、胆小、娇气,男生则胆大、粗心、傲气,这是社会知觉的_____。 

A: 投射效应

B: 近因效应

C: 晕轮效应

D: 刻板印象

24、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变化,取决于交往双方_____。 

A: 修养和处世方法

B: 身份和地位

C: 交往方式与方法

D: 需要满足的程度

25、人们通常认为美国人民主、热情,英国人有绅士风度、保守,法国人爱好艺术、浪漫等等,这种现象称为社会认知信息整合过程中的_____ 

A: 首因效应

B: 近因效应

C: 晕轮效应

D: 社会刻板印象

26、"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这句话反应的是_____。 

A: 首因效应

B: 晕轮效应

C: 刻板效应

D: 第一印象

27、通常人们认为美国人民主热情,英国人有绅士风度,法国人爱好浪漫等,这种现象称为社会认知信息整合过程中的_____ 

A: 近因效应

B: 社会刻板效应

C: 晕轮效应

D: 首因效应

28、拉塔标和达利的一系列实验室测验表明,他人在场减少了紧急情况下采取助人行动的可能性,这种现象被称为_____ 

A: 社会干扰

B: 群体影响

C: 群体一致性

D: 责任扩散

29、为了获得老师的赞许而努力学习,这是社会态度的_____功能。 

A: 适应

B: 自我防御

C: 价值表现

D: 认识和理解

30、"一俊遮百丑"、"一坏百坏"描述了社会认知信息整体过程中的_____ 

A: 首因效应

B: 近因效应

C: 晕轮效应

D: 刻板效应


二、多选题  

1、社会心理学家舒茨1958年提出人际交往需要的三维理论,内容是_____。 

A: 成就

B: 包容

C: 情感

D: 支配

2、舒茨提出人际交往需要的三维理论,认为基本的需要包括_____。 

A: 成就

B: 包容

C: 情感

D: 支配

E: 生存

3、依据群体成员相互关系的程度和发展水平,可以将群体划分为_____。 

A: 松散群体

B: 联合群体

C: 正式群体

D: 非正式群体

E: 集体

4、信息呈现的顺序会对社会认知产生影响,这种现象是_____。 

A: 首因效应

B: 近因效应

C: 晕轮效应

D: 社会刻板效应

E: 远近效应


三、填空题  

1、社会态度是个体基于过去经验对周围的人、事、物持有的比较持久而一致的心理准备状态,它包括认知成分、____、____。 

2、正式群体的发展经历了松散群体、____和____三个阶段。 

3、____是群体发展的高级形式。 

4、学习成绩好就是好学生体现了心理效应类型的____效应。 

5、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意见或行为的社会现象是____。 

6、人际关系由认知、____和____三种心理成分构成的。 

7、____是为了实现某种共同目标,其成员在心理上有一定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一群人的集合体,它是人们在具体生活和交际条件下结成的共同体。 

8、"疑邻盗斧"是一种____效应。 

9、群体根据个体内心倾向和行为动机可以划分为实属群体和____群体。 

10、社会心理学学者通过对态度与行为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发现态度与行为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一致的。_____ 


四、判断题  

1、群体内紧张的人际关系,会使群体产生较大的凝聚力。_____ 

2、当交往双方的需要正好成为互补关系时,彼此就会产生强烈的排斥力。_____ 

3、把个人任务与群体的任务目标区分开来,就会增强群体的凝聚力。_____ 

4、具有共同的态度与价值观的人,彼此容易适应而建立起较密切的人际关系。_____ 

5、心理学实验表明了人的亲和需要,当心理上发生恐惧时,人更需要远离他人而自己独处。_____ 

6、群体极化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现象。_____ 


五、简答题  

1、简述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 


推荐阅读:

安徽教师招聘考试模拟题《态度与品德的形成》-敏试教育

安徽教师招聘考试模拟题《小学教育理论综合》-敏试教育

安徽教师招聘考试模拟题《教育评价》-敏试教育

安徽教师招聘考试模拟题《生活指导》-敏试教育

上一篇:安徽教师招聘考试模拟题《技能的形成》-敏试教育

下一篇:安徽教师招聘考试模拟题《学前儿童发展》-敏试教育

© 2020 ahminshi.com 安徽敏试教育官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17010427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