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你感兴趣的群
安徽教师招聘考试交流
对于想考幼教的考生,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安徽敏试教育小编根据幼教学科大纲,为大家整理了一篇幼儿园语言领域知识点:幼儿社会环境和教育活动的基本要求。安徽教师资格网还为您提供了精彩的教案示范,更多面试资讯欢迎关注敏试教育。
【知识点】
1、体现幼儿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主动性和主体性
幼儿很早就表现出对社会环境和社会现象的好奇,并在此基础之上形成社会规范的认知.近年来,研究者发现,幼儿对社会环境和社会规范的认知,不再是简单地接受成人的传递和要求,只记住现行社会的行为规范就可以了,而已经由社会规则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动者.
他们在充分了解社会环境以及社会规范的基础上做出自己的判断、抉择,形成自己的见解.他们不是被动的个体,而是社会活动中积极的参加者.社 会规范是通过主客体相互构建而形成的.
站在个体的角度,这个建构过程就是个体对外部世界的体验过程,是个体用自己的身心去感受、关注、欣赏、评价外部世界进而形成经验的过程.它必然是个体自主进行的活动,其他人无法代替个体的主体地位.
2、鼓励幼儿与环境、材料产生积极互动
社会认知发展理论强调幼儿在对环境适应过程中的主动性,早在20多年前,美国的 HIGH/SCUPE学前课程模式就认为,幼儿主要依靠动作、自主学习、直接作用于环境而获得经验.马图索夫(MatuSov)认为,学校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和交往的环境,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特别是充分利用师幼之间、同伴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幼儿的社会环境和规范认知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在开展社会认知教育活动时,要鼓励儿童与环境、材料积极互动,精心选择和设计社会活动环境,发挥幼儿社会认知的主动性.
维果茨基认为,研究幼儿心理不能脱离儿童具体的生活环境.其“社会建构主义”思想认为,游戏是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手段.教师可以组织儿童开展角色游戏,以增进儿童对社会规范的认知.
【推荐资料】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安徽敏试教育
回复【面试真题】,查看更多安徽教资面试真题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