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你感兴趣的群
安徽教师招聘考试交流
教案是课堂教学的蓝图,是教师对一节课的整体设想。创造性的教学设计,严谨、科学的教学策略将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们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以下为安徽敏试教育小编为您整理的教案:高中数学教案《比例》。安徽教师资格网为您提供精彩的教案示范,更多面试资讯欢迎关注敏试教育。
【活动方案】
一、教材简析: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主要是利用具体图例理解放大与缩小的含义,其关键点落在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图形边长的同步变化上。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含义,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方法: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
2.教学难点: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是图形边长的变化,图形的形状不发生改变。
四、教学过程:
(一) 制造冲突,初步感知
1.创设情境,引起冲突
出示一张班级学生照片
师:王瑾同学打算把自己的照片放大后挂在房间里,摄影师分别用了三种处理方法
电脑演示:
方法一,宽边不变,把长边拉长
方法二,长边不变,把宽边拉长
方法三,把长边、宽边同步拉长
2.合理选择,初步感知
请你帮助王瑾选择一下,哪种处理方法效果最佳,并说出理由。
〖设计说明:课一开始,老师选择了学生的一张照片进行三种不同的处理,教学素材来源于学生,孩子们感到亲切有趣,一下子就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对照片的三种处理,教师也故意夸张了一些,学生在强烈地视觉冲突中很自然的接受了同步拉长的处理方法,对放大的内涵有了具体生动的感知。〗
(二)比较交流 理解放大内涵
1.自主探究
(隐去方法一方法二图,留下方法三图和原图)师过渡,:仔细观察两幅图,总感觉两者之间似乎存在着一种关系,那我们可以着手从哪方面研究两者关系呢?
(师拿出一张长方形纸)我们先来分析一下长方形有哪些元素?最基本的因素是什么?
引领学生答出长方形的基本因素有长、宽、周长、面积,其中最基本的因素是长和宽。
师:那我们就从最基本的因素长和宽开始研究吧。
电脑出示:
原照片长8厘米,宽5厘米
放大后照片长16厘米,宽10厘米
放大后的长和原来长有什么关系?宽呢?
2.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出示:放大后长方形的长是原来长方形长的2倍,放大后的宽也是原来长方形宽的2倍,概括起来说就是长方形的每条边都放大到原来的2倍,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长的比是2:1 ,就是把原来的长方形按2:1放大。(划线部分为所出示的三句结论)
3..借助两幅图理解 “每条边”,“对应边长”和“2:1”的含义,重点明晰这里比的前项和后项分别代表什么?
出示:2 : 1
前项 后项
放大后边长 原图边长
4.如果把原图按3:1放大,放大后长方形的长、宽各是多少?
学生回答,师同步板书:
原图 2:1 3:1
长(cm):8 8×2= 16 8×3=24
宽 (cm) :5 5×2= 10 5×3=15
继续追问,如果把原图按5:1,10:1放大,放大后的长、宽各是多少?指名口答。
〖设计说明:在研究两个图形之间关系前,教师有意识带着学生分析长方形的因素和基本因素,从而使学生明确为什么要从边的角度去研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在揭示出放大意义后教师着力引导学生借助图形理解关键词的内涵,学生有图可循,理解就能落实到位。〗
(三)探究图形缩小的变化规律
1.如果把原图按1:2缩小,缩小后的长、宽是原长、宽的几分之几?各是多少厘米?
2.先理解1:2的含义:放大后的边长为1份,原图边长为2份。
五、拓展探究: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在深圳的世界之窗,就有许多建筑是将世界各地的名胜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后进行建造的,还有冲洗照片,汽车模型制造,复印文件,绘制地图,观察太空的天文望远镜……正是这些技术的应用,才使得我们的世界变得缤纷多彩,可见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是多么的紧密。
六、总结质疑: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还有那些疑问之处?
【推荐资料】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安徽敏试教育
回复【面试真题】,查看更多安徽教资面试真题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