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博公众号
    扫一扫 关注微博公众号
  •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考教师

找敏试

购物车

全选

0件商品

共计:0

高中数学教案《比例》

  • 微信号:17505696726
  • 作者: 管理员
  • 发布时间: 2022-05-13 12:55:45
  • 修改时间: 2022-05-13 12:55:45
  • 阅读量: 131

教案是课堂教学的蓝图,是教师对一节课的整体设想。创造性的教学设计,严谨、科学的教学策略将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们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以下为安徽敏试教育小编为您整理的教案:高中数学教案《比例安徽教师资格网为您提供精彩的教案示范,更多面试资讯欢迎关注敏试教育。

【活动方案】

一、教材简析: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主要是利用具体图例理解放大与缩小的含义,其关键点落在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图形边长的同步变化上。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含义,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方法: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

2.教学难点: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是图形边长的变化,图形的形状不发生改变。

四、教学过程:

(一) 制造冲突,初步感知

1.创设情境,引起冲突 

出示一张班级学生照片

师:王瑾同学打算把自己的照片放大后挂在房间里,摄影师分别用了三种处理方法

电脑演示:

方法一,宽边不变,把长边拉长         

方法二,长边不变,把宽边拉长

方法三,把长边、宽边同步拉长

2.合理选择,初步感知

请你帮助王瑾选择一下,哪种处理方法效果最佳,并说出理由。

〖设计说明:课一开始,老师选择了学生的一张照片进行三种不同的处理,教学素材来源于学生,孩子们感到亲切有趣,一下子就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对照片的三种处理,教师也故意夸张了一些,学生在强烈地视觉冲突中很自然的接受了同步拉长的处理方法,对放大的内涵有了具体生动的感知。〗

(二)比较交流  理解放大内涵

1.自主探究 

(隐去方法一方法二图,留下方法三图和原图)师过渡,:仔细观察两幅图,总感觉两者之间似乎存在着一种关系,那我们可以着手从哪方面研究两者关系呢?

(师拿出一张长方形纸)我们先来分析一下长方形有哪些元素?最基本的因素是什么?

 引领学生答出长方形的基本因素有长、宽、周长、面积,其中最基本的因素是长和宽。

师:那我们就从最基本的因素长和宽开始研究吧。

电脑出示:

原照片长8厘米,宽5厘米

放大后照片长16厘米,宽10厘米

放大后的长和原来长有什么关系?宽呢?

2.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出示:放大后长方形的长是原来长方形长的2倍,放大后的宽也是原来长方形宽的2倍,概括起来说就是长方形的每条边都放大到原来的2倍,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长的比是2:1 ,就是把原来的长方形按2:1放大。(划线部分为所出示的三句结论)

3..借助两幅图理解 “每条边”,“对应边长”和“2:1”的含义,重点明晰这里比的前项和后项分别代表什么?

出示:2        :      1

     前项             后项

  放大后边长       原图边长

4.如果把原图按3:1放大,放大后长方形的长、宽各是多少? 

学生回答,师同步板书:

原图         2:1              3:1

  长(cm):8    8×2= 16          8×3=24

宽 (cm) :5    5×2= 10          5×3=15

继续追问,如果把原图按5:1,10:1放大,放大后的长、宽各是多少?指名口答。

〖设计说明:在研究两个图形之间关系前,教师有意识带着学生分析长方形的因素和基本因素,从而使学生明确为什么要从边的角度去研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在揭示出放大意义后教师着力引导学生借助图形理解关键词的内涵,学生有图可循,理解就能落实到位。〗

(三)探究图形缩小的变化规律

1.如果把原图按1:2缩小,缩小后的长、宽是原长、宽的几分之几?各是多少厘米?

2.先理解1:2的含义:放大后的边长为1份,原图边长为2份。

五、拓展探究: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在深圳的世界之窗,就有许多建筑是将世界各地的名胜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后进行建造的,还有冲洗照片,汽车模型制造,复印文件,绘制地图,观察太空的天文望远镜……正是这些技术的应用,才使得我们的世界变得缤纷多彩,可见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是多么的紧密。 

六、总结质疑: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还有那些疑问之处?



【推荐资料】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安徽敏试教育

回复【面试真题】,查看更多安徽教资面试真题内容

安徽logo.jpg

上一篇:高中数学教案《直线的点斜式方程》

下一篇:高中数学教案《正弦定理》

© 2020 ahminshi.com 安徽敏试教育官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闽ICP备17010427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