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你感兴趣的群
安徽教师招聘考试交流
安徽敏试教育小编根据生物学科大纲的要求,为您整理了初中生物教案设计: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安徽教师资格网为您提供精彩的教案示范,更多面试资讯欢迎关注敏试教育。
【活动方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着重引导学生关注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关系。主要以青蛙为例来讲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具体描述、分析青蛙的鸣叫、抱对、排卵、体外受精和蝌蚪的发育过程等现象,讲述了环境的变化对两栖动物及水质的优劣对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的影响。最终使学生理解两栖动物的基本生殖方式、生殖发育的过程及生殖发育的意义,认识到保护生物、保护生态环境的必要性,同时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分析、创新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通过观察图片和资料分析,能总结出青蛙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事物的能力、联想和想象的能力以及分析、判断和总结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帮助学生树立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的良好道德意识,关注生物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关系。
三、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青蛙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发育过程中形态结构与生活习性的变化。
(二)难点:青蛙生殖和发育的基本过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教学方法
(一)教法: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本着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思想,我本节课采取比较法来进行教学。通过与其它动物类群生殖的比较,让学生认识到两栖动物生殖和发展的过程。从比较中发现问题,从解决问题中学到知识。
(二)学法
本节课让学生采用的主要学习方法是比较法和观察法,首先,让学生将青蛙的生殖和发育与昆虫的生殖和发育相比较,青蛙发育过程中,蝌蚪时期很像鱼,与成体有很大差异,这样的发育是变态发育。通过比较,明确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的概念只用在昆虫的发育上,不能用在两栖动物的发育上。其次,就是让学生观察青蛙的生殖现象,如青蛙在生殖季节有抱对现象,这对生活在农村的学生而言并不陌生,只是不理解青蛙抱对的实际意义。青蛙的受精方式是体外受精。抱对是青蛙排卵和排精的行为,抱对时,雌雄蛙的泄殖腔相互接近,有利于精液直接排在卵上,提高卵的受精率。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利用童话故事《小蝌蚪找妈妈》来导入。陈述:“在座的每一个同学都有一个金色的童年,童年里少不了童话故事伴随大家一起成长。《小蝌蚪找妈妈》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了,那谁能说说小蝌蚪没能找到妈妈的原因是什么?”然后针对学生的回答给以激励性的评价:“同学们的答案揭示了小蝌蚪与青蛙的关系,其实,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各种生物为了更适应环境,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生殖和发育的特点。今天我们的任务就是学习和认识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
(二)预习阶段,自我认知,构建知识体系
根据教材,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实际和认知积累,将本节重点内容概括出以下几个问题,学生弄懂了这些问题,就完成了本节课的认知目标。
(1)两栖动物的含义是什么?你现在知道了那些是两栖动物了吗?
(2)在什么时间,什么环境中你能听到蛙的叫声?这对青蛙的生殖有什么意义?为什么会有两只青蛙抱在一起?
(3)青蛙的受精过程发生在什么地方?这样的受精方式与那些动物相同,与哪些动物不同?(4)青蛙的一生要经历那几个过程?这样的发育方式叫什么发育?
(5)你能归纳青蛙的生殖和发育的特点吗?
(三)合作探究,拓展延伸,提升学生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
陈述:“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诗中描述的是:有蛙的叫声,农民就有播种的希望,就有收获的喜悦和欢乐!我们已经知道蛙的叫声和生殖有关,但与农民的播种和收获又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呢?就这个问题,每小组阅读教材的“资料分析”考虑以下几个问题,并就这几个问题开展课堂研讨。
(1)环境的变化对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有什么影响?
(2)现在两栖动物走向衰退,种类减少的原因是什么?
(3)部分地区出现畸形蛙的原因是什么?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4)从资料显示的事实中你受到哪些启示?
(5)如果你就餐的桌子上有“田鸡”肉,你会怎么办?
现在请各小组发挥你才聪明和才智,并通过联想和想象,一起来探讨吧。
(四)归纳总结,纳入系统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将所学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把教材中零星、分散的知识组成一个知识结构网络,便于整体了解,整体构建,整体利用。这主要通过板书来完成。
【推荐资料】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安徽敏试教育
回复【面试真题】,查看更多安徽教资面试真题内容